北京市朝阳区律师协会

会员风采

首届“律师事务所管理与青年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坚持”的回报

2013-06-28

                   “坚持”的回报

                               ——我的律师之路


   与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走上律师之路的故事。但凡称之为故事的故事,起点往往都有些戏剧性,我的也不例外。

   1992年的冬天,在我的家乡,辽宁省大连市,我还是一名刚上初中二年级的中学生,一个邻居带着我和一些同学去一所大学的礼堂去看电影,票是免费的或者是根本就无需入场票,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这次免费的电影给我带来的影响却是我当时绝对想象不到的。

   电影的名字叫《法外情》(若干年后我才知道这部电影在1985年的时候已经在香港上映了,在大陆能看到的时候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了),当时最红的偶像刘德华主演,讲述刘德华扮演的一个年轻帅气的大律师为他亲生妈妈辩护的故事,电影很感人也很精彩,其中大段的庭审场景赢得当时观众席的阵阵掌声(那个年代的大学生看电影的时候经常会鼓掌与叫好,现如今的大学生估计是很难想象的),我自然是其中热血澎湃的一个,虽然当时对其中很多情节还不太懂,毕竟只是个初中生,但一个职业形象却在那时清楚的印在了年轻的头脑中——“律师”。一个懵懂的理想就在那天在那个少年的心中建立了,“我以后要做律师!”,当然了,对当时理想的更贴切的描述应该是“做一个像刘德华那样帅的律师”。现在回想起来,因为一个偶像演过的一个电影角色就做出这样一个重要的职业选择是那样的草率与可笑,但之后的十几年中,我为这个草率的决定付出的努力却绝对不可笑。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学生们,受港台电影文化的熏陶在某种程度上比正统教育要深刻的多,例如满街的做“古惑仔”打扮或神情的中学生们,又例如被“律师”这个职业所倾倒的我。在立下了那个“长大了要做律师”的志向之后,我几乎看遍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的关于律师的港台电影或电视剧,与同学玩笑中也经常以“王大律师”自居,就连初中毕业时给同学们留下的“同学录”(“同学录”似乎是上个世纪的中学生记忆中才有的东西)中的职业一栏中也清楚的写下了“律师”的字样。

树立一个理想很容易,坚持下去就没那么容易了。

   1994年,我顺利的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大连市重点中学——大连八中,并且被录入了称之为“小班”的物理奥林匹克训练班。这个班级是全大连市招生的,用我们班主任的话说,“这个班的建立不是为了考重点大学,因为那毫无难度,我们的任务是参加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为市争光,为国争光。”很多家长都说,进入了这个班级,其实就已经摸到了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做律师”的理想却在那时第一次遇到了挑战。

   物理小班属于理科班,高考只能报考理科院校。在当年,各政法院校以及各重点大学的法律系在辽宁省只招收文科生而不招收理科生。似乎是人生第一次面临重要的选择,是坚持读法律做律师的理想,还是选一条更稳妥的理科生之路?要感谢我的父母,给予了我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于是,我自己做出了坚持理想的选择,在高二那年转入了文科班,改学起了我不那么擅长的“政治”与“历史”课程。

   1997年,我参加高考,考入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系。终于离我的律师梦想又近了一步。顺便说一句,政法大学在辽宁省不招收理科生的政策在1998年得到了改变,从那以后再不会有辽宁的理科生面临与我同样的选择了。

   大学四年,我过着一个大学生的典型生活,上课、逃课、背书、考试、社团活动、学生会活动等等。其实在那四年中,那个做律师的理想并不经常被想起,似乎我在内心中就想当然的认为,政法大学毕业后当然就是做律师了嘛。

   而现实往往都不是想当然的。

   2001年,终于到了大四,终于到了毕业季,也终于面临职业选择的问题了。当年我们全系200多名法学毕业生,70%选择了公务员。我也曾犹豫过,尤其是在几个很好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时。但每当我动摇时,那个少年时的梦想,那个坚持了近十年的理想就像咒语一样监督着我。“我还是要做律师的!”,每当我放弃一个其他机会时,我都要对自己说一次。

   说来可笑也可悲,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北京做律师,最大的障碍竟然是一个叫“北京户口”的东西。政法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每个人都有一个所谓的“进京指标”,只要能找到合适的“接收单位”,就可以落户北京,得到“北京户口”,而律师事务所显然不属于此类“接收单位”,此种指标又只对应届生有效,过期作废。虽然那时做律师是不需要北京户口的,并且多数人也说不清这个“北京户口”到底是做什么用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原因,导致我们系当年毕业即做律师的比例不足5%。面临这个难题,我选择了暂时逃避,我选择了继续读书。我开始申请英国的法学院,打算到英国继续学习法律。这样一来我既没有放弃我的律师理想,也不需要即时做决定。幸运的是,在2001年下半年,我等待英国学校录取通知书的这段时间内,一家北京的企业“接收”了我,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五个月,在2002年初解决了北京户口。

   在等待录取通知书以及办理出国签证的这段时间中,我还向我的律师梦想发起了一次冲击,我参加了2002年的第一届司法考试,成绩离分数线差五分,差距虽然并不大,但还是被挡在的律师职业的门槛之外,这时距离我立志成为一名律师已经十年了。

   2002年,我带着折戟第一次司法考试的遗憾来到了英国,就读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法学院,攻读国际贸易法专业。过程也和每一个英国留学生一样,上课、做饭、读书、考试、写论文,2004年毕业,取得了法学硕士学位,也就是所谓的LLM学位。回国前,曾有学长告诫我LLM学位的含金量不高,劝我继续读一个GDL课程,之后可以申请LPC课程,再在英国待几年才有前途,这些课程是什么我就不介绍了,总之是完成这些课程是可以有机会在英国或者香港的律师事务所申请实习职位。而我已经等不及了,这时距离我第一次把律师作为我的职业目标已经过去近12年了,当年不知法律为何物就立志做律师的懵懂少年,已经是一个接受了6年正规法学教育的25岁的青年了,我要向我的律师梦想发起最后的冲刺了。虽然现在看来,当时没有继续深造的选择可能是错误的,但这一切源于我对那个律师梦的坚持,这种坚持也正是支持我面临以后各种难题的精神支柱,距离律师梦想只有一步之遥了,那就是司法考试。

   正式回国在2004年3月,考试在2004年9月,在这半年中,我一边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一边准备司法考试。其实当时仍旧还有其他机会的诱惑,当时有外企工作的机会,入门工资在10K左右,而在律所实习的工资只有2K左右,但这点难题丝毫动摇不了我对于律师梦想的坚持与执着。

   我如愿的顺利通过了2004年的司法考试,2005年开始做实习律师,2006年3月在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正式取得了律师执业证,成为一名职业律师,终于实现了少年时那个律师梦。为了这个律师梦,我努力了13年,坚持了13年,在那个时刻,我终于收获到了“坚持”的回报,在那个时刻,“坚持”过程中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初梦想稚嫩的初衷。

   经过了几年的奋斗,我已经是隆安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今年是隆安所成立二十周年之际。突然发现,20年前的那个冬天,我在电影院中为了律师职业而澎湃,为有了职业梦想而兴奋之时,徐家力等隆安律师事务所的前辈们正为隆安所的成立而忙碌着,隆安二十周年了,我为我的律师梦也努力二十年了,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注定,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手机扫一扫
打开微信扫一扫,通过手机分享